Michael Hsieh
4 min readOct 3, 2018

[讀後感] 超輕量登山野營技巧

圖片來源: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78223

這本書最值得推薦的地方,就是有許多讓你一看就「會心一笑」的插圖。雖然內容乍看之下像是作者的備忘錄,但其實非常科學化,提供了許多實際操作的方法。輕量化就已經很不錯了,但本書談的是「超輕量(ultralight)」,讓我們來一窺如何進入魔的領域XD

超輕量登山」指的是,在行程開始時,扣除掉消耗品(食物、水及燃料)後,背包裡所有裝備總重量必須低於4.5公斤,才能稱為超輕量。

是不是很狂? 我本人光65L背包就已經有2.35kg,代表我只能再帶2.15kg…

如何踏進超輕量登山的領域 ?

首先是,要有一台「電子磅秤」!! 這一台不貴,臺幣2、300百元即可購得。

書中插圖

有了它,你就可以計算每個裝備的重量。注意,是「每個裝備」。我們常常會想,這東西這麼輕,帶上山應該沒關係吧! 但就是這許多的輕,累積起來就變成了重,所以,絕對不要猜測物品的重量。

作者建議,將所有考慮帶上山的裝備,逐一秤重並且做成一張表。如下是我這次帶去大霸尖山的裝備表,你們可以看到,除了背包、睡袋和睡墊外,其他東西都很輕的感覺,但是當它們全部放進背包後,總共有5.7公斤,這還沒加上水、糧食和身上穿的衣服鞋子呢!

安全、舒適最重要

輕量化固然重要,但選擇裝備時,還是要考量到安全和舒適性。絕對不能為了省重量,而少帶保暖衣物或雨衣。另外,為了在山上能夠睡著,不管那個山屋標榜有多舒服,我都會帶著睡墊和枕頭。因為如果睡不好,隔天就會沒體力繼續爬山,徒增風險。

那麼,輕量化為了什麼 ?

這本書的導讀很棒,它丟出了一句話「只因為能背,就背嗎?」

當我們從爬山新手漸漸變成老手時,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揹,好像只要揹的越重,就代表自己越強,所以經常會聽見山友們互相比較自己揹得有多重。能揹得多是好事,但日子久了,就可能遇到幾種狀況:

  1. 膝蓋、骨盆、肌肉損傷:年輕時,我們不以為意,當年紀漸增,就會發現身體的復原力不如以往,有些傷害也可能無法復原。
  2. 無法幫隊友分擔:狀況發生總是出奇不意,當隊友不適時,你想要幫忙分擔,卻發現自己的背包已滿,無法幫忙。
  3. 選擇受限:當你發現營地的狀況不如預期,但是身上的重裝已讓你疲憊不堪時,很難再去尋找下一個更好的地點。
  4. 奢侈品:你是否想在山上吃牛排、喝紅酒,但是當你平時裝備就已經夠重時,這些奢侈品只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要嘛你變得更能揹,要嘛你只能選擇輕量化。(睡墊和枕頭就是我的奢侈品,或許再多本書~)
  5. 過地形:如果今天裝備太重,在狹小的山路上,有可能會造成失足。

因此,輕量化不只是為了揹更少,而是讓我們多了一份選擇。挪出了重量,我們可以走得更長遠,我們可以幫助隊友,我們的行程可以更有彈性,我們可以爬得更舒適。就像你的錢和時間,省下了不需要的花費,你就可以投資在讓自己更好的事情上面。

書中技巧提取

  1. 沒有「以防萬一」這件事,謹慎評估,該帶就要帶,不該帶請留下。
  2. 以系統來思考,最好是一物多用。(e.g. GTX外套,可同時當雨衣和風衣; 睡覺時可穿上所有衣物,所以睡袋不一定要太厚重)
  3. 自製裝備 (e.g. 鋁箔紙擋風板、酒精爐、分裝瓶)
  4. 剪掉不必要的東西,如下圖極端例子。(e.g. 半身睡墊、折斷牙刷XD)
書中插圖

適時訓練

雖然本書很強調輕量化,但我個人的觀點是,在可接受的範圍內,平時還是要有一點負重訓練。否則如果要來個長程縱走,那突如其來的重裝可能會讓我們很不適應。

因此我們應該要能屈能伸,可以負重的同時,依照狀況來讓自己有個最棒的登山體驗。下次和山友見面時,不要再比較誰揹得比較重,而是要PK誰的裝備最輕!

如果你/妳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請給我5個拍手,並且給我5個Like。
如果你/妳非常喜歡這篇文章,可以按著拍手直到50下。
也請記得「Follow」我,隨時收看最新的文章。
Michael Hsieh

人生的所見所聞太多,如果不好好記錄下來,老了腦袋就只剩下一片空白。